1、默多克长子获得媒体帝国控制权
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已经解决了一场激烈的继承之争,并通过斥资33亿美元收购其三名子女在家族信托中的股份,确保其媒体帝国未来由长子拉克兰·默多克(Lachlan Murdoch)掌控,并继续保持保守派政治立场。默多克的三位子女——詹姆斯、伊丽莎白和普鲁登斯——将通过出售家族信托部分股份,各自获得11亿美元。作为交换,他们将放弃在新闻集团(News Corp)和福克斯公司(Fox Corp.)中的所有权权益。
相关:在埃里森(Ellison)家族的支持下,派拉蒙(Paramount Skydance)正准备对华纳兄弟探索(Warner Bros. Discovery)发出一项以现金为主的收购提议。该收购提议针对的是整个公司,包括其有线电视网络和电影制片厂。华纳兄弟探索已经计划重组为两个运营部门,一个专注于传统的有线电视业务,另一个专注于流媒体和制片厂。派拉蒙最近完成了与Skydance的合并。
2、埃里森一度成为全球新首富
《彭博亿万富豪指数》(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数据显示,公司联合创始人埃里森(Larry Ellison)持有11.6亿股甲骨文股票。按9月10日最高股价345.72美元计算,其身家最多时达到4148亿美元,短暂取得“全球首富”头衔。收盘时埃里森身家回落到3808亿美元。马斯克(Elon Musk)持有5.068亿股特斯拉股票。截至9月10日收盘,特斯拉股价让其持股价值增加到3846亿美元,再次回到榜首。相关:甲骨文(Oracle)公布令人震惊的云计算需求数据后,其股价在9月10日飙升35.95%。此次上涨使甲骨文市值增加2440亿美元,9月10日收盘总市值已达9220亿美元。这家软件巨头9月9日晚间公布的第一季度财报震惊了投资者。报告显示,甲骨文剩余履约义务(已签约但尚未确认的收入)达到4550亿美元,环比增长两倍多。同样令人惊讶的是,甲骨文声称后续还有更多价值不菲的交易,很快将使这个数字超过5000亿美元,但其未来完全取决于AI热潮能否持续。
3、苹果推出全新纤薄款iPhone Air
苹果(Apple)推出了全新纤薄款iPhone Air,这是其旗舰智能手机外观多年来最大的一次变革。该科技巨头在经历贸易受阻与人工智能挫折后,正借此为其产品重新积聚动能。库克(Tim Cook)将这款厚度为5.6毫米、后置单摄、搭载苹果自研芯片的iPhone Air称为“iPhone 史上最大的一次飞跃”。这款更薄的智能手机问世延续了多年前在MacBook和iPad上推出的纤薄、低成本“Air”机型的做法。iPhone Air搭载苹果自主设计的调制解调器芯片,只支持eSIM,不能使用实体SIM卡。
相关:苹果公司在2025秋季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发布iPhone 17系列智能手机。其中,iPhone 17 Pro起售价1099美元(国行8999元起)。比iPhone 16 Pro贵了100美元。苹果还用轻薄的iPhone 17 Air取代了去年售价899美元的iPhone 16 Plus,这款手机的起价为999美元(国行7999元起)。该公司预计本季度将在关税成本上花费超过10亿美元。苹果将其入门级手机iPhone 17的起价维持在799美元(国行5999元起)不变。该公司最高端的手机iPhone 17 Pro Max(国行9999元起)也没有受到影响。
4、微软与OpenAI“休战”
微软(Microsoft)和OpenAI表示,双方已达成延长合作关系的协议。此举显然缓和了双方的紧张关系,并可能为这家初创公司结构重组、成立营利性公司铺平道路。这项尚未最终敲定的协议达成之前,两家公司间的紧张关系已经激化。微软是OpenAI最早的合作伙伴之一,也是其最大的投资者之一,已将OpenAI的技术整合到自家的许多产品中。但鉴于微软是OpenAI的独家云服务提供商并能获取其最新技术,微软也牢牢控制着这家初创公司。
相关:OpenAI表示,其非营利母公司将继续监督该公司,并将持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股权。这家最近估值500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表示,这种结构将使这家非营利组织成为“世界上资源最充足的慈善组织之一”,并将使该公司能够继续筹集资金。
5、海力士完成HBM4开发量产已就绪
韩国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SK Hynix)表示,该公司已完成全球首款HBM4的开发工作,已为量产做好准备。SK海力士预计该产品投入应用后,AI服务性能将提高至多69%,这能让AI训练和推理更快、更高效,从而帮助解决数据瓶颈并大幅降低数据中心的电力成本。高带宽存储器(HBM,High Bandwidth Memory)垂直连接多个DRAM,与现有的DRAM相比,能显著提升数据处理速度,目前已推出六代产品——HBM、HBM2、HBM2E、HBM3、HBM3E、HBM4。
相关:日本半导体制造设备厂商的市场估值正在发生改变,爱德万测试(Advantest)的股价总市值约20年来首次超过了位居日本该行业第一的Tokyo Electron(TEL,东京电子)。9月10日的东京股票市场,爱德万测试市值首次突破10万亿日元大关,跻身日本仅约20家的“10万亿日元俱乐部”。前一日,美国半导体大企业英伟达(NVIDIA)宣布将于2026年底前向市场投放人工智能(AI)半导体新产品,市场对被视为该公司主要供应商的爱德万测试的业绩增长预期随之增强。
6、德国车企向“中国速度”看齐
中国新兴电动汽车制造商大幅缩短了新车型的研发周期,把电动车从概念到上市的时间压缩到大约24个月,而其他车企的研发周期往往需要40到50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德国汽车制造商们纷纷向中国看齐,“中国速度”已经成为德国汽车管理层中的流行词,无论是德国总部,还是中国分部。过去在德国,一款新车的研发和上市往往需要五六年时间。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方式在“中国速度”面前经受了极大的压力。大众集团甚至开始打“中国速度”这张牌。
相关:大众汽车(Volkswagen)誓言要“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其在欧洲的领先地位,包括重组车型和软件战略,眼下德国汽车制造商正重新发力,力争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与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较量。一年前,大众曾提出大幅削减其德国工厂员工数量和产能的计划。在本周的慕尼黑车展上,大众高管表示,该集团已准备好反击中国竞争对手。大众正努力应对中国市场份额的下滑以及比亚迪(BYD)等电动汽车竞争对手的崛起,中国制造商要想打入欧洲市场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7、英美资源泰克资源合并为铜业巨头
伦敦上市矿业公司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宣布,已与加拿大泰克资源公司(Teck Resources)达成合并协议,将组建一家价值530亿美元的铜业巨头。这将成为逾十年来矿业领域规模最大的并购案。交易完成后,新成立的合并公司“英美泰克集团(Anglo Teck)”中,英美资源集团股东将持有62.4%的股份,泰克资源股东将持有37.6%的股份。英美泰克集团总部将设于加拿大,同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实现主要上市。此次拟议交易尚需获得加拿大和南非监管机构批准。
相关:全球顶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BHP)目前正处于领导层变动期,且重心放在扩充自身铜矿资产上,这意味着其不太可能“搅局”英美资源与泰克资源的拟合并交易。就在一年多前,必和必拓曾放弃以490亿美元收购英美资源的计划。
8、西班牙对外银行欲购萨瓦德尔银行
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正式发起对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萨瓦德尔银行(Sabadell)的敌意收购要约,收购金额达148亿欧元,标志着该交易的要约接受期正式启动。若这两家银行成功合并,将组建起西班牙国内资产规模第二大的银行,其国内资产总值约为1万亿欧元,仅次于凯克萨银行(Caixabank)。根据预期时间表,萨瓦德尔银行的股东需在10月7日前决定是否接受收购要约,收购结果预计将于10月14日前公布。
相关:浦瑞兴金融集团(PNC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已达成协议以41亿美元收购科罗拉多州贷款机构第一银行(FirstBank)。此举使这家美国大型地区性银行向“全国性品牌”目标又迈进了一步。此次收购将有助于缩小其与超地区性竞争对手第一资本(Capital One)和美国合众银行(US Bancorp)之间的差距。身为浦瑞兴的首席执行官,比尔·德姆查克(Bill Demchak)决心将自己执掌的这家银行打造成一个万亿美元级资产的巨头。
9、凯雷等将最终竞标星巴克中国业务
全球投资公司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殷拓集团(EQT),以及区域投资机构红杉资本集团(HongShan Capital Group,HSG)、博裕资本(Boyu Capital)正准备就星巴克(Starbucks)中国业务的控股权提交最终报价。星巴克已要求这些机构在10月初前提交具有约束力的报价。星巴克此前邀请约10家潜在买家在9月初前提交非约束力报价,多数买家对其中国业务的估值最高达50亿美元。最终竞标者还包括中国私募股权公司春华资本(Primavera Capital)。
相关:星巴克此前曾表示,将在其中国业务中保留相当比例的股权。星巴克计划保留其在中国的咖啡豆烘焙工厂控制权,此举是为了保障品质管控。
10、诺和诺德宣布将裁员9000人
生产减肥药物Wegovy的丹麦制药企业诺和诺德(Novo Nordisk)宣布将裁员9000人,其中5000个岗位位于丹麦。此举旨在助力公司更聚焦肥胖症与糖尿病药物领域的增长机遇。此次重组将削减公司11%的员工,目的是降低组织复杂性、加快决策效率——目前诺和诺德正面临肥胖症药物市场愈发激烈的竞争。裁员计划将立即启动,受影响员工将在未来数月内根据当地劳动法规陆续接到通知。诺和诺德目前全球员工总数为7.84万人。
相关:诺和诺德曾是减肥药领域的先行者,但如今正苦苦维持市场份额,尤其是在关键的美国市场。由于受到竞争对手礼来公司的挑战,以及廉价仿制药的冲击,诺和诺德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正不断被侵蚀。此外,诺和诺德下一代减肥药CagriSema临床试验结果不及预期,进一步打击了市场信心。
内容提供:美通社全球企业动态
责任编辑:Dylan Sun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Khmer Times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