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8年、汇聚了超过50余家企业、4万余名产业工人和8家上市公司,新加坡Galilee Foundation也正在规划在此设立托儿所和K12国际学校。曼哈顿自身也正在规划建设2000–3000套经济适用房用于改善产业工人和管理人士的居住条件。此外,曼哈顿的核心高管也由来自新加坡且富有产业运营与金融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士担当。在叠加了新加坡作为引领东盟经济发展的诸多优势加持的背景下,曼哈顿正在成为本轮产业大转移浪潮中柬埔寨工业园区的表率与工业经济协同发展的高地。
曼哈顿经济特区
在本轮全球产业大转移的浪潮中,柬埔寨正在从众多出海企业的“候选地”逐步成为他们的“首选地”。要判断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究竟走到了哪一步,最好的观察窗口不是其招商路演PPT有多么酷炫,而要看厂房灯光常年不灭、上下班的路上有产业工人的嘈杂与喧闹、软硬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的工业园区。
位于柬越边境走廊上的的曼哈顿经济特区(MSEZ,下称“曼哈顿”),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用脚去丈量”的样板项目。历时20多年的扎实耕耘,早已从一个简单的经济特区项目,成长为支撑区域工业经济、承接中国与东盟产业转移、并与新加坡区域布局形成协同效用的关键节点。
一、20年沉淀,从“最早起步”到“健康规范”的工业园区样板
曼哈顿早在2004年启动,是柬埔寨众多工业园区与经济特区中历史最久、基础最扎实的一个。
经过近20年的持续建设与运营,如今园曼哈顿经济特区已汇聚了超过50家企业、吸纳了逾4万名产业工人、形成了从生产、物流到生活配套等完善的工业生态。
不同于那些以“卖地”为主要盈利模式、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长期滞后的项目,曼哈顿选择了一条难度更高、但更具可持续性的道路:
基础设施先行投入,形成可支撑大规模制造业落地的电力、道路、仓储与通关服务设施;
通过严格的园区管理制度和安全规范,构建出“健康、规范、可预期”的投资和营商环境;
被曼哈顿吸引的,也并非那些赚快钱的短期利益投机者,而是一批真正扎根于此布局产能的制造业企业。
在柬埔寨工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有同行这样描述:先有的曼哈顿经济特区,后有的柬埔寨工业经济。可以说,曼哈顿为不仅是政府指定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更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为数不多能拿出真实产业数据、真实就业数字和真实税收贡献的园区,没有之一。
二、真正做产业的园区,反而更有底气
近几年,柬埔寨对诈骗犯罪的集中整治,引发了众多外媒的负面解读,部分境外投资者也因此产生了观望心态。但如果我们换一个逻辑去看,则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如今政府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开始系统性整治与清理,法治化和营商环境升级的信号已然日益清晰。
当舆论风向从“关注灰产空间”转向“专注健康产业”,当政府的治理的重心从“默许问题存在”转向“主动纠偏严厉打击”,对真正做产业投资的长期主者来说,一个值得把握的机会窗口期正在形成。
三、新加坡基因:从个人到机构,为曼哈顿注入了“可持续”的底色
曼哈顿的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有一股日益强胜的“新加坡力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是人的参与。曼哈顿经济特区不仅是创办人 CLEMENT YANG作为30多年医疗产业的领袖,深耕柬埔寨同时于PPE的产品拥有多年成功的经验,在过去3年严重疫情的时段,生产了大量的防疫产品,捐赠全球各国以及捐赠柬埔寨当地70多万美元的医疗物资,曾荣获国家领袖颁赠荣誉公民以及勋爵的明微。再加上曼哈顿邀请了新加坡拥有全球政商人脉的TT林先生加入团队。有着深厚的产业运营和资本运作经验的Tai Toon Lim作为曼哈顿最核心的决策层就来自新加坡。Tai Toon Lim在财政部政策局与柬埔寨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前不久的举办的“迷局与突破——2025柬埔寨工业经济发展破局之路”闭门论坛上就代表曼哈顿对柬埔寨的工业园区发展分享经验,更在与区域投资者沟通时把新加坡长期在工业园区开发、城市治理和产业转型方面的经验带进了柬埔寨的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
曼哈顿经济特区管理团队(左三执行董事Mr. Tai Toon Lim、左四董事长杨克诚、左五新加坡大使(女))
其次,是专业机构的深度介入。Surbana Jurong 已受聘为曼哈顿提供产业定位与城市总体规划服务。这意味着,曼哈顿已不再是简单地“有企业进驻就行”,而是试图以更长周期的视角来规划产业组合、空间功能和城市发展方向;
新加坡社会科学大学(SUSS)与柬埔寨莲花学院(Lotus Academy)成为合作伙伴,既为园区工人提供职业培训,也计划让新加坡学生来到曼哈顿经济特区实习,在这里感受新兴市场了最真实的产业发展氛围。这不仅提升了园区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也在无形中打造出了一个“新加坡-柬埔寨产业人才交流平台”。
再次,是民生与长期配套层面的新加坡参与。Galilee Foundation 正在计划于曼哈顿设立托儿所,并逐步推动K12国际学校的落地。Galilee Fund 作为合资伙伴,将在园区周边规划建设2000–3000套产业工人可负担价格的经济适用房(Affordable Housing),作为产业工人和管理者的配套居住区,为产业人士提供体面、稳定、安全和优质的居住保障;
园区也正在与一家新加坡医疗集团洽谈设曼哈顿立医疗中心和医院,让广大参与曼哈顿发展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庭“看得好病、住得好房、上得好学”。
这些举措叠加在一起,让曼哈顿正在从单一的“生产空间”,逐步进化为一座“宜业、宜居的工业新城”。
它让投资者看到的,不再只是税收优惠和低成本劳动力的聚焦地,而是一整套围绕产业工人和企业长期发展设计的工业产业与生活服务的生态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驻柬大使也于近日也以非正式方式实地探访了曼哈顿,低调了解园区企业运营和社区配套情况。
这种“并非官方仪式,却是真实关切”的关注方式,本身就释放出曼哈顿正在进入区域决策与专业圈层视野中的信号。
四、从越南到柬越边境:曼哈顿已然成为新加坡区域布局的协同延伸
新加坡长期以来扮演着亚洲区域资本与产业配置“枢纽”的角色: 2013年以来新加坡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之一、过去7年间新加坡对印度的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多年来新加坡也是美国资本对亚洲布局的重要跳板。目前,新加坡正在参与或主导对越南工业园区的投资与开发数量已达17个。
在新加坡资本和专业机构在越南工业园区已深度扎根的背景下,位于柬越边境的曼哈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区域协同发展最为关键的延伸节点。
对于众多正在实施产能转移的中国制造企业来说,曼哈顿已经成为“中国—新加坡—越南—柬埔寨”产业链重组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对新加坡来说,曼哈顿既是越南既有园区布局的外延补充,也是在东盟中部地带增加一个“可塑性更强的工业新基点”;
对柬埔寨来说,借力新加坡在资本、规则与产业园运营上的经验,有机会在本轮产业转移中绕过弯路直接对接“区域最佳实践”,有效避免了不断试错。
新加坡将于2027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其在区域经济议题中的话语权仍将持续上升。在这样的时间表映衬下,曼哈顿这样已经与新加坡资本、专业服务与教育医疗资源形成多重连接的工业园区,无疑已经站在了一个更有利的位置上。
五、从厂房到社区:K12学校与经济适用房背后的长期主义
很多工业园区在招商时谈论“打造产业新城”,但真正愿意把资源投向教育、住房和医疗等缓慢回本的产业配套方面领域的并不多见。
曼哈顿正在走一条难度虽高但更具说服力的路:K12国际学校规划,意味着园区希望吸引的不只是普通工人,还包括中高级管理者及其家庭,让“在曼哈顿工作”真正可以成为一种长期生活选择;
2000–3000套经济适用房的布局,不仅缓解了工人住宿压力,更重要的是,以可负担的居住成本稳定了产业工人队伍,降低企业用工波动的隐性成本,完善了曼哈顿工业园区的配套与功能布局;
再叠加托儿所、医疗中心与未来医院的规划,一个围绕“产业人”打造的基本生活生态正在逐步成型。
这些投入,在传统的财务模型里,回报周期往往偏长。但在产业逻辑中,它们形成的是一种高黏性的生产关系和营商环境:工人愿意留下来、管理者愿意带家人来,企业愿意追加投资——这才是一个真正可以穿越周期的工业园区。
对柬埔寨工业经济而言,曼哈顿给出的信号是清晰的:
我们不是配送短线思维赚快钱,而是要和这个国家的产业升级过程深度捆绑在一起。
六、需要更多“曼哈顿”,才能托起柬埔寨真正的工业经济未来
如果说柬埔寨正在迎来一轮历史性的产业机遇——中国产能转移、越南成本上升、全球供应链重构、区域贸易安排优化。那么,要把机遇从“叙事”变成“现实”,离不开更多像曼哈顿这样扎扎实实发展的工业园区:真正有产业集群和就业规模,而不是只有地块编号和规划效果图;
在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做长期投入,而不是把卖地收益变成短期回报;与新加坡等区域资本与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而不是只追逐一时的资本风口;主动嵌入柬越经济走廊乃至更大范围的东盟产业体系,而不是封闭地做一个“孤岛园区”。
在这一点上,曼哈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园区项目,更是一个 “柬埔寨工业园区应该如何打造”的参考样板。对政府监管部门而言,它提供了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与合作伙伴选择,培育健康园区生态的样本。对本地和国际投资者而言,它说明在柬埔寨可以找到真正“做产业”的园区和团队。对还在观望的中国制造业出海企业而言,它给出了一份“底气清单”——既看到成本优势,也看得到制度与配套的进步。
在产业大转移的历史性机遇窗口,打造一个“可穿越时间周期的曼哈顿”
每一轮产业大转移都会在地图上留下新的工业坐标。
对于今天的柬埔寨而言,曼哈顿经济特区就是这样一个值得被标注的点。
曼哈顿用20多年的时间证明了柬埔寨不仅可以承接正在转移的众多产业,更可以孕育出健康规范、产业扎实、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它用50多家企业与4万余名工人证明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不是口号,而是一个个工位、一条条产线、一车车货物的累积。
曼哈顿用与新加坡在资本、专业机构与教育医疗资源的深度合作证明了柬埔寨完全有能力嵌入该区域更高标准的工业与经济网络。
它以柬越经济走廊上的区位与配套规划证明了曼哈顿不是一座孤岛,而是本轮产业大转移中柬埔寨工业园区的表率与协同发展的高地。
曼哈顿经济特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给了柬埔寨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答案。
文:孙·索万纳瑞
责任编辑:凯杰
作者孙•索万纳瑞(Sovannarith Sun)为柬埔寨华裔,现为“柬埔寨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顾问、特聘研究员。从事产业研究多年,曾主导参与出版某知名亚洲商业期刊。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Khmer Times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