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近期发布《柬埔寨年度咨询报告》,指出在长期信贷扩张与银行体系分散化背景下,柬埔寨银行业资产质量普遍恶化,不良贷款(NPL)规模攀升已引发金融稳定性担忧。尽管当前业内认为风险尚处可控范围,但需警惕潜在隐患。
柬埔寨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攀升
报告显示,柬埔寨过去十年信贷扩张势头持续,信贷占GDP比率自2021年起突破120%;与此同时,银行资产质量显著下滑:截至2025年3月,不良贷款规模达17.2万亿柬埔寨瑞尔(约合43亿美元),不良贷款率升至7.8%。从机构层面看,2024年底该国59家商业银行中,47家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其中40家早在2023年就已出现资产质量恶化;更值得关注的是,21家银行(含17家外资私人银行、2家本土私人银行及2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于全行业7.2%的平均水平。
“尽管大型银行仍是不良贷款总额的主要贡献者,但近半数不良贷款分布在小型机构中,这既体现了银行体系的分散性,也反映出资产质量弱化的普遍性。”AMRO在报告中分析道。
为应对不良贷款增长,柬埔寨国家银行(NBC)已于2024年8月重启贷款结构宽限措施。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存款机构依据该政策重组84,434个贷款账户,涉及金额18亿美元,占贷款总额的3%——但这一规模远低于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贷款宽限政策下12.6%的占比。AMRO指出,不良贷款持续累积会削弱银行盈利能力、侵蚀资本缓冲、限制信贷投放,最终加剧金融脆弱性并阻碍经济增长,而当前的贷款宽限措施虽能提供短期纾困,但其有效性有限,还可能引发潜在脆弱性与道德风险。
尽管柬埔寨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但盈利能力已大幅下滑。AMRO建议,为实现金融稳定与不良贷款的长效化解,柬埔寨需制定全面协调的不良贷款管理方案:银行可结合“以债务人为中心”(提升借款人还款能力、维护业务价值)与“以银行为中心”(消除或减少资产负债表不良贷款)两类策略,根据预期回收效果灵活运用。不过,受体制、法律及市场条件限制,目前柬埔寨银行仍高度依赖债务催收、债务重组、债务注销等基础回收手段,缺乏更多元的不良资产处置工具。
“柬埔寨需推进结构性改革,强化法院主导及庭外破产制度,同时推动直接出售、资产管理公司(AMC)、资产证券化、资产保护计划等风险转移机制发展。”AMRO强调。其中,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可提供全行业层面的不良贷款解决方案,在设计灵活性与公共资源使用上更具优势,还能提升金融部门透明度、恢复市场信心、促进不良资产二级市场发展;但需注意,资产管理公司并非“万能药”,若设计或实施不当,可能产生巨额财政成本、引发道德风险并削弱信贷纪律。
最终,AMRO明确指出:“在柬埔寨,化解银行业不良贷款危机的成功关键,在于制定一套能充分反映该国财政、法律及体制限制等特定因素的精准定制化方案。”
编译:Annie(原文译自Khmer Times)
责任编辑:潘美琪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Khmer Times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