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贸易发展趋势:对中国依赖性增加、自贸协定数量激增

2023年,东盟贸易呈现出三种主要模式:区域内交易减少,对外部伙伴(尤其是中国)的依赖性增强;以众多贸易协定为特征的 “意大利面条碗现象”持续存在;保护主义和资源民族主义趋势抬头。随着东盟成员国逐步适应以快节奏著称的全球市场,并在保护主义与进一步自由化战略之间取得平衡,预计这种贸易趋势将持续到2024年及以后。

东盟地区各国领导人代表

东盟是世界经济的一匹黑马,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由于东盟成员国的发展普遍依赖贸易,因此研究其2023年的贸易发展情况对于把握该地区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各成员经济体努力促进区域内贸易发展,但2023年东盟大部分贸易是与区域外国家进行的。东盟内部贸易占成员国贸易总额的比例从2022年前三季度的22.5%下降到 2023 年同期的 21.8%。

这一趋势可归因于产业转移和供应链向东南亚转移,东南亚有了更多参与全球贸易的机会。根据全球性的管理咨询公司BCG于1月份发布的研究显示,东南亚国家是世界贸易新秩序的最大赢家之一。在未来十年,预计东盟的累计贸易额将增长1.2万亿美元。这是因为东盟地区已经成为企业采用“中国+1”多元化战略的主要目的地,以减少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东盟因其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人口、经济的多样性以及在地缘政治中普遍采取中立立场而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中国替代选择。

这种发展固然有利于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使它们更容易受到日益动荡的全球市场的影响。尽管东盟成员国努力使其贸易伙伴多样化,但其贸易却越来越集中于中国。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在未来十年将增长6160亿美元,这种绝对增幅居世界之首。

2023年1月至11月期间,中国仍是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对文莱、老挝、泰国和菲律宾的重要性也稳步提升。例如,中国不仅成为菲律宾该年度最大的进口商品供应国,而且每月的进口额都居首位。

东盟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日益扩大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升级的结果。一方面,中国需要进口更多原材料,以支持其在关键技术和产业升级方面的自给自足战略。另一方面,东南亚已成为连接西方国家和中国的重要贸易过境通道。

东盟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作为全球最具规模的新兴市场之一,东盟拥有相当大的消费潜力。因此,东盟地区对中国解决内需疲软和产能过剩问题至关重要。

所谓的 “意大利面条碗现象” 势头依然强劲。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外,东盟还签署了升级版的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并与中国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FTA)3.0 进行了讨论。( “意大利面条碗现象”是指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区域贸易协定(RTA)下,各个协议的不同的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条,一根根地绞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这种现象贸易专家们称为“意大利面条碗”现象或效应。)

部分东盟成员国在2023年也寻求签订更多自由贸易协定。例如,越南于7月与以色列签署了自贸协定,并于11月宣布有意寻求与土耳其达成贸易协定,泰国和欧盟于3月恢复了自贸协定谈判,印度尼西亚于4月开始与欧亚经济联盟谈判自贸协定。自贸协定的持续激增表明,要么现有自贸协定的利用率较低,要么自贸协定的影响超出了经济领域。

东南亚国家对保护主义和非全球化的抬头感到担忧,虽然他们一直重申支持自由贸易,但实际行动却并非如,相较之下,资源民族主义正在抬头。印度尼西亚自 2023年6 月起将出口禁令从未加工的镍扩大到铝土矿。2023年10月,马来西亚宣布禁止出口稀土原材料。这些国家希望通过实施此类禁令吸引更多外国投资,发展国内产业,提升全球价值链。但这些政策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出于对数据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担忧,数字保护主义也在不断发酵。据报道,2023 年 7 月,柬埔寨起草了个人数据保护法,要求所有数据控制者将用户数据存储在柬埔寨境内。据报道,就连曾经倡导跨境数据自由流动的菲律宾也在9月提出了一项总统行政令,严格限制数据向海外转移。

大多数东盟成员国都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在过去几十年中,出口几乎推动了所有国家的经济增长。但是,经济民族主义与开放贸易热情之间的矛盾表明,越来越多东盟成员国面临着如何在自由、开放和日益数字化的贸易挑战下谋求国内新发展的难题。

东盟成员国仍在适应快速发展的全球市场。鉴于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可能在短期内缓解,东盟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由于东南亚国家仍在寻求保护主义与自由化之间的适当平衡,东盟贸易的三大趋势–对中国的依赖性增加、自贸协定激增以及经济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在 2024 年及以后可能会持续存在。

作者:李熙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博士

编译:刘颖
责任编辑:潘美琪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Khmer Times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